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 3-2-1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通识教育, 注重能力培养 推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注重分类指导和差异管理,实现“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为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既要成才更要成人”为标准,注重文化教育、能力培养、行为养成,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公民素养、认知素养、生存素养、专业素养综合提高,培养能够扎根山区中小城镇,能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能力突出、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4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专业发展”,突出了“宽口径”特色。形成了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选修平台。本专业设立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2个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增加选修课程门类比重,注重个性培养、符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 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实训、集中实践、其他实践3个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英语强化训练——专业英语、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实践;认识实习——化工工艺仿真、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化工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五一节,既充实了短学期实践训练内容,又增强了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研学学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专门开展化学化工实验大赛、化工设计比赛等,准备在本专业大学二年级选拔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强化培训化学实验理论及技能,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化工设计大赛打基础;选拔学有余力、动手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为全国举办的挑战杯大赛选拔参赛学生。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检验各方面综合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创新学分的认定及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集中实践平台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重实践、强能力”特色。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知识点和能力: (1)注重化学工程与工艺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的关联和交叉,在基础知识体系中注重与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关联知识,体现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复合性; (2)更注重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加大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学科交叉理念的传播,体现知识的多样化; (5)注意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心理素质的培养; (6)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2-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精心设计“化工见习”与“化工实习”、“化工设计”与“毕业设计”、“科研活动”与“社团活动”、“实验”与“实训”等相互衔接的实践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实验课程,优化重组实验内容,建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改变以前按课程开设实验的状况。 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中,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实验、实践能力: (1)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的基本实验技能; (2)化学工程初步实践能力、接近职场的化工操作能力; (3)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分析测试能力。 3-2-2-1实验、实践方案建设 为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学校在实验教学机构设置和管理上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完善。对原教研室管理的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成立了教学功能齐全、实验条件完备的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所有实验都在其下设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分析与测试中心进行。 实验、实践培养方案是在已有的前期的教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大力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原隶属于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分散实验从课程中剥离,按照实验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重组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形成包括化学和化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个实验平台,由基本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项目组成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实验的开设,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的推广与实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意识。 3-2-2-2发挥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整合学科优势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 利用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现代分析化学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现代化工技术及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为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以“导师制”科技创新活动、以学校设立的开放实验室基金等作为纽带,加强课外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延伸到化学化工学科的研究基地,延伸到教授、博士的研究室,逐渐使课外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3-2-2-3发挥行业和区域优势,建立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 依托化工行业在涪陵周边高速发展的区域优势,在长寿化工园区、涪陵白涛化工园区、龙桥化工园区建立大学生实习或“产学研”基地,其中包括“长寿化工”、“建峰化工”、“天元化工”、“富原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境,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大学生能够通过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 3-2-3建立新型的管理、运行机制 本实验区建立“教学指导与评价委员会”和“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委员会”,各尽其责,实施新型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以澳门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和相关企业为主体的教学指导与评价委员会,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单位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制定创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科学评价。并按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末位淘汰制,以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3-2-4体现教学工作、团学工作两位一体 重视第二、三课堂在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团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验动手技能。增强团学活动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系统开展符合化工专业自身特点、参与面广、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明确课外教育环节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学生达到的学分,真正体现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实现教学工作、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 3-2-5构建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平台,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化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优势,利用校内现有的校级重点实验室、现代化工技术及能力培养基地平台和长寿、白涛化工园区相关化工企业研发与产业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训练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以项目申请的方式选择、竞争,到相关平台上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实施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 |